第2346章 盲目乐观
章节报错
对于曹亮来说,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后勤问题,而是现在全军弥散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。
其实乐观一些也没有什么错,但盲目乐观就不容忽视了。
这几年以来,魏军打得一直是顺风顺水,尤其是在曹亮称帝之后,魏军的气势更盛,平定了司马家的残余势力,灭掉了盘距在江东几十年的孙吴政权,天下十三州,已经有十二个州尽归魏国所有,只剩下一个益州,在许多人的眼里,也不过是手拿把攥,可以轻松搞定。
在这种思想之下,魏军许多将领存着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就不足为怪了,他们认为这天下已经是唾手可得了,根本不需要再费什么力气去征讨了,大军所至,敌人就会闻风而降。
显然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还是大有市场的,毕竟从天下大势的角度上来讲,蜀国仅存一州,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再和魏国相抗衡了,魏国如此强劲的实力,灭蜀的话,完全可以以泰山压顶之势,对蜀国形成碾压,最后以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之。
对于这种看法,曹亮认为某些人有些想当然了,诚然魏国在地理上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,但真正从兵力对比的角度上来讲,魏军却未必能占据什么绝对的优势。
如今魏军的主力部队是三大陆军野战军团和水军部队,由于蜀国境内水路狭窄,魏军水师在伐蜀作战中,作用不会太大,可以忽略不计,真正担纲伐蜀主力军的,只有三大野战军团,每个军团八万人,三个军团合计二十四万人。
而蜀国在接受了司马伦和陆抗的降军之后,总兵力也达到了二十万人,所以双方在兵力对比上,蜀国也仅仅只比魏军少四万人而已,魏军并没有占据什么太大的优势,形成横扫碾压的说法,那更是无稽之谈。
蜀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利,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,蜀军凭险据守,这种地利优势,魏军甚至是无法撼动的。
吴国有长江天险,但在曹亮发明的巨型投石车面前,天险形同虚设,魏军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强大的吴国水军,攻破了长江天险,所以吴国的灭亡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。
但蜀国的地利不同于吴国的地利,蜀国的山川之险却是实打实的,可不是曹亮研究发明出一两件新式的武器就能解决的,想要攻破蜀国的这些险要关隘,非得是魏军的真刀真枪才行。
而且魏军的优势,在于骑兵和投石车,在平川地带,魏军的骑兵几乎是无敌的存在,天下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抗得了魏军骑兵的冲击。
而投石车是魏军的攻城利器,任何坚固的城池都无法抵挡得了投石车的攻击。
但投石车也不是任何目标都能打击的,比如蜀军所坚守一些山势较高的关隘,投石车便有些鞭长莫及了,毕竟投石车的射程也是限的,比较高比较远的目标就无法够到。
还有就是投石车属于比较笨重的武器装备,移动起来比较困难,如果是在平川路上还好一些,但如果是在险峻的山地,移动就相当的不便了。
受蜀国的地形条件影响,魏军的这两大优势兵种根本就无法正常地发挥出实力来,而这两大优势的丧失,对魏军的进攻是有很大影响的。
所以那些盲目乐观的人根本就没有仔细分析过当前的形势,光是看到了魏国的地大物博兵力雄厚,就主观地认为蜀国不是对手,魏国灭蜀,是轻而易举的事。
这种盲目乐观的思想在军中泛滥并不是什么好事情,尽管说乐观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士气,但战场之上,想打赢对手,可不光是凭着一个乐观精神就能解决战斗的,而一旦进攻受挫,那种乐观的精神很可能就会消失殆尽,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悲观绝望,到时候士气也会降低到无以加复的地步,导致整支军队的崩溃。
曹亮并不是危言耸听,往往在战场上,盲目的乐观更加地可怕,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着谜之自信,从而忽视了对敌情的了解,狂妄自大,骄傲自满,目空一切,没有将对手放在眼里,更没有打硬仗打艰巨仗的准备,一旦受挫,就会倍受打击,精神崩溃。
这几年来魏军仗打得一直很顺,几乎是百战百胜,这无疑也让魏军诸将士产生一个错觉,那就是天下舍我其谁,没有任何的一支军队是魏军的对手,魏军所到之处,所向披靡,一往无前,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
这种思想随着魏军的征伐脚步而扩散,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边缘,想当初,在并州作战和初出并州之时,并州军每一仗都打得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,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失误而被敌人给抓住,那时候,打一个胜仗都能让并州军的将士们欢呼雀跃很长的时间,每一个胜仗都是来之不易的。
而现在,许多的将士似乎已经忘却那种胜利带来的愉悦之感,因为现在打一个胜仗太轻松了,轻松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此时的魏军,面对困难的准备明显不足,他们甚至觉得这次的伐蜀之战,也将会是一马平川的,没有任何的阻力,大家等着分润功劳就是了。
司马氏已灭,吴国已亡,现在全天下也只剩下了一个蜀国,拿下了蜀国,天下从此太平,再无分裂和战乱,这等盛世,自然是人人所期盼的。
对于魏军这些征战的将士来说,此次伐蜀,也将会是他们最后的立功机会,后半辈子的富贵荣华毕其功于此役,过了个村,也就没有这个店了,于是人人都盼着早些开战,早立功勋,能搏个封妻荫子,那便是再好也不过了。
曹亮注意到了,整个魏军的队伍,人心浮躁,盲目乐观,对困难的预估却是最少的,这样的情绪在军中蔓延开来,确实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