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5章 新的课题
章节报错
此次粮草被劫,让原本气势正盛的魏军士气为之大挫,此时再想重振旗鼓发动进攻,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,至少在恢复粮草供应,清除掉后顾之忧之前,魏军是没有拿下嵬嵘寨的可能。
石苞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时也,运也!
原本他亲冒矢石到前进基地去指挥战斗,极大地鼓舞了魏军的士气,魏军将士群情激昂,战意澎湃,如此一鼓作气,也不是没有拿下嵬嵘寨的可能。
彼时魏军连续不断地进攻,已经给蜀军的防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,石苞的这种疲劳作战方式,差不多已经快将蜀军给拖垮了,石苞适时地加油鼓劲,到看着就是胜利在望了。
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石苞有些措手不及,他所有的努力都立刻之间化为了乌有,这确实是让人十分丧气的事,但石苞依然不会轻易地放弃,所以他撤离前进基地之后,并没有让魏军全部撤退,而是在前进基地留了不少的人,但是只守不攻,这样就可以使得魏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突击营地得以保存下去,不必以后再攻嵬嵘寨的时候,还得重头再来了。
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,对于攻打嵬嵘寨,石苞肯定是不会放弃的,尽管目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,但了结完这些杂事之后,石苞依然会回过头来再攻嵬嵘寨的。
这个时候,派兵留守前进基地,完全是必要的,也是必须的,当然这目前的这种情况下,进攻肯定是难以为继了,如果强行继续发起进攻的话,也不过是徒增些伤亡而已。
石苞当然不会拿士兵的性命来开玩笑,没有把握拿下嵬嵘寨的话,只能是暂缓进攻。
这些粮草被劫,魏军也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,石苞放弃了进攻嵬嵘寨之后,当务之急是有两件事需要去办,第一是赶紧地联系右军都督杜预,希望他能及时地筹措一些粮草,尽快地运往虎牙山,以解决屯骑营和右卫营的燃眉之急。
另一件事是派兵立刻搜寻楚雄所部,当时石苞没有时间去清理楚雄,才会导致出现粮草被劫的事,估计现在石苞的肠子都悔青了,如果知道是这么一个结果的话,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,挖地三尺也要把楚雄给找出来,绝不会容许他在此兴风作浪。
但是楚雄贼得很,他知道魏军一定会大举报复的,所以在偷袭了魏军的粮道之后,立刻是藏匿了起来,虎牙山纵横百里,峰峦峡谷错综复杂,楚雄就如同是一只钻到了地缝之中老鼠,真想把他给揪出来,还真不是容易的事。
但这个隐患不除,魏军的粮道就无法得到保证,万一魏军再去打嵬嵘寨,粮道再被楚雄给搞上一次,这仗还怎么打?
更何况,不清除这个隐患,魏军的军心都不稳了,所以石苞将右卫营大部兵马给抽调下来,兵分数路,在虎牙山之中展开了地毯似地搜索,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支蜀军给清理掉。
同时石苞上奏曹亮,表达了自己一定要拿下虎牙山的决心,但时间上,石苞真心无法做出承诺,毕竟对于石苞而言,拿下虎牙山,现在看来有些遥遥无期啊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杜预身处江陵,但刘靖和石苞这两路人马可都是他右军团的人,现在前方的战事陷入了迟滞,杜预做为右军都督,当然也是有不可卸的责任,所以杜预在拿着石苞的奏章去曹亮的时候,心情是颇为的沉重。
刘靖的人马受阻于猇亭,石苞的军队就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,但石苞进攻虎牙山,也迟迟没有进展,魏国大军被挡在了猇亭——虎牙山一线,整个的战局成为了一个僵局,这显然和杜预先前的计划是不相符,杜预自然需要和曹亮做出解释。
不用看石苞的奏章,曹亮对虎牙山的战况亦是了如指掌,间军司的人每天都会更新战报,并且及时地送到曹亮的手中,所以曹亮虽未身临前线,但并不妨碍曹亮对前线的掌控。
西陵之战,是魏军打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山地攻坚战,以前在并州的时候,虽然也打过一些山地战,但曹亮的军队那时基本上是以防御为主,利用并州的山地来阻击司马家的军队,和现在的作战模式,完全是两回事。
所以这一仗究竟怎么打,对于魏军高层的这些将领来说,还全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呢,既没有现成的经验,也没有成熟的打法,那么现在的战况陷入到迟滞,也完全是正常的事。
尽管说魏军此前有过耀眼辉煌的战绩,但战绩只能代表过去,并不能代表在这场西陵之战中,就能占据到多少的优势,从真正打响战斗的那一刻开始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。
无论是刘靖还是石苞,他们的态度都是没有问题的,都是恪尽职守,兢兢业业,竭尽所能地要打好这一仗的。
但山地攻坚战,对于魏军而言,确实是一个新的课题,在这方面,刘靖和石苞确实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言,以前的那些成熟的战术打法,现在全然不奏效了,面对这块能啃的硬骨头,刘靖和石苞虽然打得十分顽强,但收效甚微,西陵之战都快打了一个月的时间了,魏军依然被阻挡在猇亭之外,难得寸进。
西陵之战,对于魏军来说,这仅仅只是一道餐前的开胃菜而已,就算是拿下了西陵,魏军面对的,依然还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,想要实现曹亮一统天下的梦想,就必须要踏平这蜀道,挥师直取成都,真正完成天下之大一统。
而攻破蜀道的难度,比拿下西陵还要更大,所以这次的西陵之战,本质上只是给魏军来练兵的,让他们掌握山地作战的要领,积累山地作战的经验,将来而对蜀国的那险峻的山川之时,才不会望而生畏。